過30歲,找工作更要注意,別被漂亮「頭銜」騙了!一次膽顫心驚的經驗,喚醒我找工作最重要的事。

畢業季即將到來,這也意即勞動市場要開始變化了。根據主計總處2月發布的2018年全年平均失業率為3.7%,但若從年齡區分觀察,去年全年平均20-24歲的失業率高達12%,雖然較前年下滑0.4個百分點,但仍高於十年前金融海嘯時的青年失業率11.9%,顯示長期以來,每十個年輕人就有一個以上面臨失業

台灣近十年來,大環境經濟的成長越來越嚴苛,當初一踏出校門就不幸經歷金融海嘯的職場新鮮人,一轉眼也來到30歲了。還記得我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醫院的會計部門,以實習生的名義領著月薪22K。在歷經不同的公司及部門訓練,我的職涯方向從:財會人員->高階主管助理->國外業務->經營企劃,隨著年齡及經驗的增加,後續接觸到的工作性質,其專業度也越來越深。

對經營企劃產生濃厚興趣的我,或許是個性使然,或許是不甘於安穩的生活,在前公司因上級指派調任去財務部,梳理國際帳務的作業,透過半年時間與團隊夥伴共同將混亂的財務流程釐清,而在這階段性任務完成後,我突然對這一切感到茫然。曾從事過公司財會單位的朋友都知道,部門忙碌時間大概是介於月底跟下月初,中間空閒時間是做什麼的呢?嘿嘿,你懂的,除非是人員編制不健全或臨時任務交辦,不然正常的公司體制應該是能讓員工準時上下班

一通電話,讓我傻傻地陷入「頭銜」陷阱

就這樣,正當我猶豫在前公司的職涯該繼續或結束的時候,恰巧接到某顧問公司的面試通知。年前心慌意亂,透過人力銀行應徵了這份【新事業群-專案經理】的職位,事隔多日,老早就被自己拋諸腦後。電話裡,老闆的助理提到要先與我進行初試,他留意到我過往有專案管理的經驗,便問我有沒有興趣聊聊,抱著姑且一試的想法,我就欣然赴約了。

面試前我就知道這間顧問公司的幕後老闆是從事補教業,只是沒想到當天到現場,才發現大樓外觀是如此老舊。照慣例先填寫基本資料與例行的性向測驗,半小時後,老闆助理帶我前往別間會議室,面試過程中,前半場算是相談甚歡,面試問題也大多圍繞在過往的專案經驗說明,後半場切入正題,開始聊新事業群的專案規劃及是否能配合出差,但因為老闆助理並未涉入負責,於是為了能更深入了解工作內容,我便與老闆助理約了複試。

 

「可能」、「應該」跟「或許」之類的這些字眼都是陷阱,不確定的發展別列入考量,工作範圍應確認清楚,若有疑問務必要攤開說。

 

為了找人,十個面試官有九個都會在面試時畫大餅。

複試當天,我終於看到了老闆,面談的前半場主要講述他期待的新事業營運規劃及做事方式,這種時候,十個面試官有九個都會開始畫大餅,但要記得,就算我們明知這些願景都還只是鏡花水月,也別直接拆穿。聆聽同時,首先要確認的是雙方思維邏輯是否在同一頻率上、彼此的理念與做事方式是否相同,再決定要不要繼續談下去

脫離補教本業的新事業投資,主要想依靠管理顧問公司進行規劃與執行,老闆希望借重我過往的財務背景與專案管理經驗,初期輔導這些投資事業走向管理流程正規化,並逐漸發展成一個獨立事業群。願景人人都有,但重點是如何規劃及踏實的落實執行。面試過程中,我透過提問確認工作內容,但在這裡我卻犯了一個嚴重錯誤,我忽略老闆在回覆中不斷出現的「可能」、「或許」之類的字眼例如在專案工作,因為涉及新事業的輔導與創立,我問了老闆目前有哪些計劃案需要上線及規劃,但對方卻回了:

「因為你有財務背景,可能會先讓你做投資管理組的部分,專案的部分可能是餐廳的市場調查,也或許因為公司營運規劃,你也有可能會調回本部協助其他專案…」。

上述短短的一句話,卻出現太多的「可能」、「或許」這兩類字眼,其實內部涵意表達的是,老闆還未仔細思考你的定位在哪,只是目前他想把新事業與本業切開,所以要從外部找人進來執行

與老闆做事方式不合,如果無法忍受,那就離開吧。趁早認賠殺出總比一直抱怨,耽擱青春的好。

在了解可能會碰到的工作內容後,還得探清楚公司的組織架構,接著,我問到目前管理顧問公司總共有幾位夥伴,老闆才悠悠告訴我,他們前一陣子才面試到一位,預計4月報到。不過之前有找了一位夥伴,但不知道為什麼報到當天下午就離職了,這時,我犯了第二個錯誤,我忽視了面試官話中的真相雖然我掛的頭銜是專案經理,但這家管理顧問公司的人員配置根本沒有到位,意即即使我順利到職,整個部門也只有兩位人員。另外,值得思考的是,為什麼這家公司前面會有人只來了半天就離開?後來我重新省事當初面試過程,這才發現我忽略的種種跡象都指出:

1.人員到職後發現,工作實際狀況與當初面談想像的不一樣。
2.人員不適應企業文化及老闆作風。
3.公司現況聽起來像在辦家家酒。

果不其然,在我向前東家遞出辭呈到這家管顧公司報到時,我才赫然發現,當初面試忽略的奇異感,在我報到時一一浮現,但我頭已經剃一半,不得不繼續走下去了。

頭銜再好,但不合拍的工作方式,共事起來只會要人命!

不得不承認,剛入社會的前幾年,我對職稱異常執著,就算犧牲自己的做事方式及薪資也再所不惜,若換成當初的我,肯定會把老闆的指令奉為圭臬,把他畫的大餅抓起來猛啃,才不管它好不好吃呢。但經歷過前東家直屬主管的訓練,現在的我知道,就算是有本事撐起名片上的抬頭,但工作無非是靠勞動換取金錢,靠時間換取成就感,一切務必要以現實狀況為考量

職位跟工作內容必須要互相對應,我在進入這家管顧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編修「特助工作管理守則」。是的,你沒聽錯,我明明應徵的是「專案經理」,為何卻是跟特助守則有關呢?呵呵,這是老闆認為投資管理組的成員,就等同於他的特助,但這些在當初的面談中卻未提到。心中充滿存疑的我,主動問了管顧公司的第一號員工,她也覺得很匪夷所思,但最終只能歸納於老闆臨時想到要變的吧…

報到當天,老闆特別找了我跟第一號員工開會,主要是說工作應注意的事項及交辦的任務。開會過程,透過老闆的講述,我總算了解,為什麼當初會有人在報到當天下午立馬離職。老闆的心中,特助工作守則的頁數達到300頁是他的目標,其中,他非常介意不同專案的成員,彼此交談工作內容,所有能討論的東西,必須是守則上明確表列的話題才行。在財務單位,因為涉及公司營運資訊,要求成員保密是非常正常的,但我工作這幾年,還真沒聽過一般專案執行工作,還不能跟同單位的成員互相討論。

 

職銜響亮,頭頂光環似乎相當引人注目,但從長遠發展來看,想要一直頂住則必須有相對應的配套。專案執行時若沒有好的隊友,沒有前輩的指導,光憑單打獨鬥是絕對不可能走的久。

 

關於待遇,當初我提的年薪折算成月薪與實際領到的略有差異,公司為了少繳勞退提撥,特意將薪資拆成兩個級距分別匯入。雖說是專案經理,除了分析計畫外,接到的投資案的財報呈現一年資料斷缺,還得兼任會計進行帳務維護,在數據資料不健全的狀況下,老闆又要求提供SOP(英语: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作業標準程序),制定請採購的基準點。以剛到職的狀態,短時間內最多只能做到摸索及資料完備,職責範圍太廣,能上手就不錯了,更別說要做出成績。

在管顧公司,除了得每天mail回報工作跟專案進度,確認產出結果外,更讓我無法適應的是,還得「每天」與老闆助理約時間,就只為了報告今天做了什麼,而非是因為有需要待裁決事項才進行開會。正因為老闆習慣將會議排滿排好,中間只要有一環的時間延遲,所有人都必須無限等下去,這對過往要求做事效率的我來說,無意義的等待是非常痛苦的。就在某天,又因為老闆的開會時間無限延後,在超過下班時間一小時後,我決定結束等待並傳Line向老闆說明,可沒想到的是,老闆竟然覺得我們7點多離開太早,並在隔天的部門週會,話中有意的要求我們需「高度配合」。

管顧公司裡,我們所要進行的會議有:

1.工作進度口頭回報,但就算口頭報告過,你還是得整理成書面資料mail給老闆看。(每日)

2.讀書心得,而這是我覺得最荒謬的。(每周)

3.部門全體會議->投資管理組會議->讀書心得分享。(每周)

在經過這些荒謬會議及不合拍的做事方式後,我忍住耐性,將這段時間所能想到的嗆辣字句濃縮成:「謝謝老闆這段時間的照顧,但我還是不適應公司的企業文化及做事方式,我想我恐怕不是您所需的人才,那把目前進度整理完畢後,明天我會與原窗口交接完成後再離開。」一走出會議室我的表情還不能鬆懈,所有負面情緒再細微都得藏住,一直到走出大樓電梯,穿過十字路口時我才深吐一口氣,安慰自己:「算了,不經一事不長一智,碰到了認賠殺出,總比做到吐血的好」

感謝老天,透過這20天的震撼教育,反而喚醒我找工作最重要的事,阿彌陀佛!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