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採訪小白,完成3位嘉賓共計7000字訪稿,我是如何透過自學快速上手?

最近透過樂寫寫手團,我幸運接到三篇採訪文任務,一篇是關於百年老店出書計畫的邀稿,另外二篇則是人物專訪,等公開後再跟大家說。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在學期間沒有受過採訪訓練、也不是從事記者的我,如何透過學習,快速抓到採訪技巧。哈哈哈,簡單來說就是採訪小白的覆盤日記啦,也希望透過這件事讓大家知道,即使沒有採訪經驗的我,只要願意努力,連宇宙都會來幫忙的!

以下我主要區分為事前準備、事中進行與事後注意這三部分進行說明。

事情準備

《初步訪綱與受訪者邀約》

這件事非常重要,假如你沒事先取得受訪者同意就貿然前去,想想如果妳是對方,就算有時間也會覺得不舒服,在這樣不愉快的訪談過程,其實也寫不出好的內容。

《內容走向》

採訪分很多種,有企業家、名人甚至是品牌。不論是否有採訪發起人,都要先確認跟思考文章走向及受眾。因為頭歪了,後續你做的調研、文章結構都會走鐘,結果不是退稿就是呈現一篇看過即忘的採訪。

《背景調查》

採訪對我來說,不只是單純的你問我答,它其實更像是「認識一個人或品牌」的過程。如果事先做過調查,知道哪些問題有被問過、過去或現在有發生過什麼事,其實會讓受訪者覺得「你懂我」,甚至有時還可以挖掘出更多的故事。

《訪綱設計》

就算是採訪老手,在事前準備也不會輕忽這點,因為這是產出文章的結構走向。沒設計好問題,之後寫文如果發生不確定的問題,其實也比較難再回頭跟受訪者再詢問。

另外,建議問題一定要設計三種型態,分別是開放性(e.g可以跟我們分享您接下來的品牌規劃嗎?)、請教型(e.g之前聽說過貴公司舉辦文創教室,請問會想做這件事的原因是?)、問答題(e.g瞭解當初做xxx的行銷活動,活動非常成功想必對於貴公司後續發展有明顯的加持,對嗎?)。針對經營者/創辦人主要會問開放性的問題,但對於員工或比較緊張的受訪者,我就會先用問答題進行引導,讓對方開始放鬆,才能產生自己想法進行回覆!

事中採訪

《請挑選受訪者舒服的場域》

人在不習慣或吵雜的環境,在回話思考及應對反應其實都會比較強硬。受訪過程如果是舒服且愉快,至少讓受訪者有被尊重的感覺也不會產生被中斷或草草結束採訪的風線。

《問答技巧》

前面有提到訪綱設計,請記得問答時要先挑軟性問題,才能先卸下受訪者的心防。舉例來說,如果你今天要訪談一個品牌,一開口就問對方現在的營業額、行銷方式等,其實很容易讓受訪者產生戒心,不妨一開始從品牌成立緣由、創意動機這類軟性問題進行暖身。

《千萬不要遲到或超時太久》

謹記,不管在任何會議,遲到都是死穴;超時太久則會影響受訪者後續行程,對於時間寶貴的企業家或品牌商,也是死穴。

《結束務必感謝對方的參與》

這是一種禮貌的表現,到結尾仍讓對方感到尊重。另外,也要記得告知受訪者文章產出時間及後續文章公開的平台。好的採訪,是一種愉快過程的享受

事後產出

《透過手稿設計內容呈現順序》

我是不喜歡用逐字稿的人,但我在手稿紀錄時會用筆記app同時紀錄跟錄音。這邊推薦「Notability」,我現在不管聽演講、上課、採訪都會使用它,它最大的好處是在妳不確定筆記上的紀錄,可以透過點取方式快速聽到寫下筆記的當時訪談,不用像過去得再重頭聽或不斷查找。

《採訪初稿記得給受訪者確認》

非常重要,要記得任何會公開的資訊都會影響受訪者的形象,讓對方看過同意登出,也比較不會衍生後續爭議。

推薦採訪技巧好文

除了上述我自己實戰經驗使用的採訪步驟外,我特別推薦以下從事採訪工作的寫者分享文章,扎實內容如果能全數吸收並運用在後續採訪上,相信一定能讓有志成為採訪高手的人更早完成夢想!

走在採訪的路上採訪技巧課程教學文總整理 (筆者蘇小喵,從事記者工作13年,旅遊美食採訪、人物專訪、產業報導超過700篇)

敘事圈媒體人說│新聞採訪該怎麼做?那些關於採訪的事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